皇族吧,中国三十大皇族姓氏?

CF排位号 85

皇族吧,中国三十大皇族姓氏?

一、张姓张姓出于姬姓,祖根在河南濮阳,始祖是挥。黄帝第五子青阳之子挥,任弓正之职,制弓矢,被赐姓张。其活动地点在当时都城,即今河南濮阳县。还有一支张姓,系晋国解张之后。解张,字张侯,以字命氏。这支张氏世仕晋,后又仕韩,再仕郑,一直在河南境内发展。

二、王姓王姓之源可分为子姓之王、姬姓之王和妫姓之王。子姓之王产生最早,始祖为比干,祖根在河南卫辉。

皇族吧,中国三十大皇族姓氏?

商纣王的叔父比干直谏被杀,葬于汲郡(今河南卫辉市),其留守汲郡看守墓地的子孙以王为氏。

姬姓之王,有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之后、东周灵王太子姬晋之后、东周考王弟姬揭之后等三支,其中第二、第三支源出河南洛阳。妫姓之王为陈国公子完之后。陈国公子完避难奔齐,改姓田氏。

田齐灭于秦后,王室子孙一部分改姓王氏。

三、李姓李氏系由理氏所改,是嬴姓颛顼的后裔。

颛顼高阳氏的后裔皋陶在尧舜时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官)之职,以官命族为理氏。

商朝末年,理徵因直言犯谏触怒了纣王,得罪而死,其子理利贞为避难逃至伏牛山区的伊河流域,靠吃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实)得以保全性命。

为感谢“木子”保命之功,又因理、李同音之故,遂改理氏为李氏,后定居于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不断发展繁衍。

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记载,道家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的老子即是李(理)利贞的11世孙。

四、刘姓刘姓之源有三:其一出自祁姓,始祖为刘累,祖根在河南鲁山。帝尧裔孙刘累被夏王孔甲封为御龙氏,后刘累隐于鲁山,后代以刘为姓,此为刘姓主源。

其二出自姬姓,也源于河南。春秋时期,周匡王姬班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市西南),号刘康公,其后以刘为姓。

其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独孤氏为刘氏。

这支刘姓也源于河南。五、杨姓杨氏出自姬姓,有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两个来源,均出自山西洪洞。

西周宣王的小儿子尚父,在周幽王时被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成为姬姓侯国,春秋时为晋国所并,杨侯的子孙以国为氏,姓杨。

晋国灭杨后,将杨地作为晋国公族羊舌肸的采邑。

羊舌肸是历史上一位著名的贤臣,字叔向,任晋国大夫。叔向之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也姓杨。在杨姓的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其他的支脉,系少数民族的姓或改姓。魏晋南北朝时,氐族有杨氏;北魏时,莫胡庐氏改为杨氏;历史上西突厥别种沙陀部族中有杨氏。

六、陈姓陈姓祖根在河南淮阳,始祖妫满。西周初年,虞舜后裔妫满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其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姓陈。陈国共传20世、26王,其间陈国公子完曾避难奔齐,改姓田。数代后取得齐国政权。

田齐政权灭于秦后,齐王田建第三子田轸迁至颍川(今河南长葛市),恢复陈姓,所以有的陈姓人奉陈轸为始祖。另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为单姓陈。

七、黄姓黄姓的主源有两支,均系以国为氏:一支出于金天氏少昊。

传说上古时少昊的裔孙台骀,任水官之职,帝颛顼在位时,被封在汾水(在今山西省汾水流域),成为汾水中的水神。台骀的子孙后来分别建立了沈、黄等几个小国。其中的黄国在春秋时为晋所灭,黄国的子孙以国为姓,奉台骀为黄姓始祖。另外一支出于嬴姓伯益。伯益在虞舜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相传伯益的后裔有14支,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在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公元前648年,黄国为楚所灭,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姓黄。有的姓氏书中说这支黄姓是陆终的后代。陆终也是嬴姓,陆终的后代,受封于黄(今河南潢川县西),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查考古书,伯益是颛顼的玄孙,陆终也是颛顼的玄孙。因此,无论这支黄姓出于伯益还是出于陆终,都是帝颛顼的后代,属以国为氏之姓。八、赵姓赵氏出自嬴姓,远祖是伯益。伯益是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在虞舜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赵姓的得姓始祖是伯益的9世孙造父,造父是西周著名的驾车驭马的能手,曾在桃林(今河南灵宝市)一带得到8匹骏马献给周穆王而受到穆王信任,经常一块外出游玩。一次,车队行至昆仑丘,见到西王母,乐不知返,正在此时得到徐国(今江苏泗洪县南)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值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及时赶到都城召集人马前往平叛,迅速平定了叛乱。周穆王以造父的功勋而将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赐给造父,造父以封地命名为赵氏。 九、周姓周姓是一个来源纷杂的姓氏,主要源出以下几支:其一,黄帝时周昌的后代。其二,商代太史周任的后代。其三,后稷的后代。由于周昌、周任的世系已不可考,因此一些姓氏书中把周姓的起源下延至周代,把周文王奉为周姓始祖。文王为姬姓,而姬姓的始祖则是后稷。后稷(名弃)是黄帝的后裔、帝喾之子,帝舜时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别姓姬氏,是周族的开创者。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自邰迁至岐山下的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亶父的曾孙姬发(即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了西周。西周传12王,至东周平王时,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市)。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河南汝南县),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为周氏。周庄王时,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另立公子克,事泄被杀,他的后代也称为周氏。公元前256年,周朝为秦所灭,周赧王被废为庶人,迁到惮狐(今河南临汝市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他们遂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其四,少数民族改姓。北魏时期代北地区的普乃氏、贺鲁氏,北周时的普屯氏后来都改为周氏。其五,姬姓所改。唐朝先天年间,姬姓为避玄宗李隆基名讳而改姓周。十、吴姓吴姓在得姓方式上属于以国为氏,开氏始祖是姬姓吴国的建立者太伯。太伯是商代末年周族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他为了给聪明能干的三弟季历让位,而与二弟仲雍一起以采药为名逃到了长江三角洲的苏州一带建立了吴国。太伯没有子女,今日吴姓都是仲雍的血脉。春秋后期,吴国逐渐强大起来,吴王阖闾曾一度攻破楚国。其子夫差乘胜北上与齐争霸,后因不听劝谏败于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73年亡国。吴国王族子孙为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吴氏。此外,吴姓还有其他来源:一支出自炎帝时的臣僚吴权;一支出自吴贺,相传吴贺是夏代少康时的神箭手,曾与后羿比试箭法;一支出自虞舜之后,舜的儿子商均被封于虞(今河南虞城县),舜或商均的后代有人以虞为姓,由于上古时期“虞”字多写作“吴”,因此虞舜的后代中也有人以吴为姓。十一、徐姓徐姓为嬴姓伯益的后裔,属以国为氏之姓。古代东夷族有一个分支叫徐夷,或称徐方,在今淮河中下游一带活动,据说是伯益的后裔。伯益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伯益有个儿子叫若木,夏代时被封于徐(今江苏泗洪县及安徽泗县一带),至西周穆王时出了一位著名的君王徐若偃,史称徐偃王。徐若偃以仁义著称,曾在挖河时得到一副红色弓箭,遂起代周天子而王天下的野心,率三十六国诸侯起兵反周。时周穆王正在西王母那里做客,闻听消息后由造父驾车从昆仑丘驰返镐京,遣使令楚国前往讨伐。战争使民众生灵涂炭,徐偃王心有不忍,罢兵弃国,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市)附近的深山老林中。周穆王知道当地人怀念徐偃王,遂以偃的儿子宗为徐子(即子爵),继续管理徐国。传至宗的11世孙章禹时,吴国于公元前512年出兵伐徐,引水灌徐国都城,灭掉了徐国。亡国后的徐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即徐氏。 十二、孙姓孙姓的来源主要有三支,分别出自姬姓、芈姓和妫姓。西周初年,武王姬发封其同母弟康叔于卫(今河南淇县)。卫康叔的8世孙卫武公有个儿子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他以祖父的字命氏,即孙氏。此为姬姓之孙。春秋初期,楚国王族、名相孙叔敖(芈氏,名敖,字孙叔),刚正清廉,死后其子生活困难。楚庄王听说后把寝丘(今河南沈丘县西南)的一块地赐给孙叔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以父字为姓,奉孙叔敖为孙姓始祖。因楚国的祖先为芈姓,故称此支孙氏为芈姓之孙。妫姓之孙出自春秋时齐景公的大夫陈无宇。他是从陈国逃到齐国的陈公子完的4世孙。无宇之子书,字子占,因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封于乐安(今山东博兴县)。后因乱,孙书之孙孙武逃到吴国为将,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即孙武所著。孙武的后代孙膑也是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 十三、朱姓帝舜时有大臣朱虎,但朱虎无世系可考,所以一般认为朱氏出自曹姓,是由邾氏去邑而形成的。颛顼帝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5子名安,为曹姓。西周初年,武王封安的裔孙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南陬村),建立邾国,又称邹国。战国中期,邾国为楚所灭,邾国王族以邾为氏,后又去掉偏旁“邑”成为朱氏;另外,还有一支朱氏,系由少数民族所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改革,鲜卑族的渴浊浑氏、可朱浑氏被改为朱氏。十四、马姓马氏出自嬴姓,形成于战国后期,血缘先祖是虞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伯益,得姓始祖是赵奢。赵奢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初任田部吏,主收田赋,不畏权势。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国贵族平原君赵胜家不肯出租税,赵奢依法治罪,先后杀了赵胜家9个管事人员。赵胜认为他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哥哥赵惠文王,让他主管赵国田赋。后来赵奢升任将军,用兵如神。公元前270年,秦军大举进攻赵国重镇阏与(今山西和顺县),他奉命救援,在探知敌情后,火速赶往,居高临下,大败秦军,因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子孙因以为氏,即马服氏,后又省“服”为马氏。今河北邯郸市西北有山名马服,传说因赵奢葬此而得名。 十五、胡姓黄帝时期的胡曹是最早的胡姓人物,但胡曹之后已无世系可考,所以一般认为西周初年大分封时,帝舜后裔妫满被武王姬发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建立侯爵陈国,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胡公满。他的子孙有的用他的谥号为姓氏,就是胡氏。胡姓还有三支,其中两支源于周代的两个胡子国。一个在今河南郾城西南,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姬姓子爵侯国,故称胡子国,是楚国的附庸。公元前519年随楚国与吴国交战,国君髡战死,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另一个胡国在今安徽阜阳,为归姓子爵胡国,故也称胡子国。公元前495年被楚国所灭,国君豹被俘。这两个胡子国亡国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氏,形成两支胡氏。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鲜卑族的纥骨氏被改为胡氏,也是胡姓的来源之一。 十六、郭姓中国姓氏的产生,有一种方式是以居住地为姓氏,如城、郭、西门、东闾之类。郭,意为外城,住在外城的人以居处为姓氏,产生了中国最早的郭姓。据资料记载,夏禹时的郭哀、商代的郭崇,是中国最早的郭姓人。但夏、商时期的郭姓无世系可考。郭姓的主源出于古虢国,系由“虢”字声转而形成。虢国是周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有东虢、西虢和北虢,其中,东虢、西虢都是周武王时所封,开国君主均为周文王的弟弟。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是姬叔(亦称虢叔)的封地。公元前767年,周平王以郑武公护驾东迁有功,把虢地赏给了他。南方的楚国正欲向中原扩张,遂以平王无故灭虢为名,兴师问罪,一直打到洛邑附近。平王大恐,只好把虢叔的后裔姬序找来,封之于北虢(今河南陕县东南李家窑)。公元前655年,晋国假道于虞以伐虢,灭掉北虢。西虢在今陕西宝鸡东,是姬仲(亦称虢仲)的封地,后于公元前687年灭于秦。虢叔、虢仲的后代以国为氏,就是虢氏。古代“虢”、“郭”音同通用,后来虢氏便转而为郭氏。 十七、林姓林姓的起源有三支,最早的一支出自子姓,形成于西周初年,是殷商王族比干的后裔。比干,沫邑(今河南淇县)人,子姓,是殷纣王的叔父,官少师。纣王宠爱妲己,昏庸无道,致使民怨沸腾,诸侯叛离。比干冒死劝谏,触怒了纣王,被剖腹挖心处死。其正妃陈夫人有孕,携婢女四人逃至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避难,在深山密林的石洞中生下一子,取名坚,字长思。周武王伐纣,陈夫人携子归周。武王以坚生于密林之中,赐姓林氏,并任林坚为大夫。一支源出姬姓,形成于东周初期,是周平王的后裔。周平王有子名林开。林开的子孙有的以祖辈的名字为氏,称林氏。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姓,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改革,把鲜卑族的丘林氏改为林氏。十八、何姓据《路史》记载,黄帝时期已有何姓,源出归姓,惜无世系可考。其他姓氏书多认为何姓为韩姓转音而来,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是为晋国的开国君主。叔虞的11世孙万,在晋国为官,食采于韩(今山西河津市东北),其后以封邑为姓,姓韩。春秋后期,韩氏成为晋国三大公族之一。战国初期,韩氏与赵氏、魏氏共同瓜分了晋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韩姓子孙分散各地,其中有一支居于陈、楚境内淮河与长江之间的一些地方,当地人的口音把“韩”读作“何”,后来又从读音误写为“何”,这些韩姓人遂变成了何姓,奉其祖叔虞为何姓始祖。何姓还有其他来源:汉代有何苗者,本姓朱,冒姓何;康居支庶分立有何国,其后人以国名为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贺拔氏改为何氏;五代时,少数民族吐谷浑有何姓;元末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铭,入明为河州卫指挥同知,赐姓何。十九、高姓高姓来源众多:其一,黄帝时有大臣高元作宫室,当为高姓之始。其二,周初分封,姜尚被封于齐,建立齐国,他的后代子孙中有人食采于高,因以高为氏。其三,齐太公6世孙齐文公有个儿子叫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傒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相善。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傒联合其他大臣平定内乱,诛杀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命傒以祖父名高为姓氏,并封之于卢(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区西南),其后绵延不绝,今之高姓人多出于此支高氏。其四,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以高为氏。其五,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的是楼氏为高氏。其六,北齐,元景安、元文遥被文宣帝赐姓高氏。其七,北齐的高隆之本姓徐,其父为高姓人收养,因从其姓。其八,高句丽之后,后燕慕容云之祖和,自称高阳氏之后,因以高为氏。二十、梁姓梁姓的来源有三支,其主源出于嬴姓,系以国名为姓氏。传说伯益的后代有个人叫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于秦地,后逐渐强大,建立了秦国。到周宣王时,非子的曾孙秦仲任大夫,在征伐西戎时战死。他的5个儿子为报父仇,带七千人马奋勇杀敌,打败了西戎,收复了失地,因功均被封侯。其小儿子被封于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市南),建立梁国,为伯爵,人称梁康伯。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灭掉梁国,失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都逃到晋国,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梁氏。第二支梁姓源出姬姓。周平王子唐封于南梁,安定梁氏由此产生(在今宁夏固原市、甘肃平凉市等地)。第三支梁姓系少数民族所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革姓氏,把鲜卑族的拔列(一作拔列兰)氏改为梁氏。二十一、郑姓郑氏源出姬姓,为周宣王弟姬友的后裔。公元前806年,姬友被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是为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任司徒之职,他见幽王宠幸褒姒,不理朝政,预感将有变乱发生,于是采纳太史伯的建议,在公元前773年把家属和资财转移到虢、郐之间的“京”地(今河南荥阳市东南京襄城村)。公元前770年,西周王室为犬戎所逼,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市)。郑桓公之子郑武公先后攻灭郐、虢,建立新的郑国,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市)。郑国在公元前375年灭于韩,共历23君、431年,子孙播迁陈(今河南淮阳县)、宋(今河南商丘市)之间,以原国名“郑”为姓氏。由于今河南荥阳、新郑古属荥阳郡,故有“天下郑姓出荥阳”之说。二十二、罗姓罗氏出自熊姓,系以国为氏。五帝之一颛顼的曾孙黎和吴回,都号称“祝融”,为当时的火官。吴回的儿子陆终有六子,其第六子叫季连,芈姓,是楚国的祖先。他的孙子穴熊及以下的子孙,至楚穆王以前,凡继承王位的,名均冠以“熊”字,故世称熊氏。穴熊生鬻熊,罗姓便从此分支而出。周武王时,罗姓的先祖中有一位名叫“匡正”的奉命征商有功,被封于宜城(今湖北宜城市),为子爵,其地有罗水,故称国号为罗。他的后代以国名为姓,即罗姓。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罗国子民迁徙四方,其中多分布于今江西、湖南等地。 二十三、宋姓宋姓源出子姓,始祖是西周初年宋国的建立者微子启。微子启是商朝末代帝王商纣王的庶兄。纣王荒淫无道,微子启与比干、箕子多次劝谏纣王改恶从善,但纣王一意孤行,微子启遂离纣王而去。不久,地处西垂的周族经过多年的经营,一举攻灭商朝,纣王自焚而死。周初,周公平定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的叛乱后,封微子启于商朝旧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南),建立宋国。宋国立国700多年,至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亡国后的宋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宋氏。另外,五代时湖南少数民族有宋姓,时人宋邺便是。二十四、谢姓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其得姓者14人,共得12姓,其中有任姓。任姓建有10个国家,谢国(今河南南阳市,或今河南唐河县)为其中之一。夏、商时期,谢国史册不显。西周末期,周宣王的舅父申伯因率兵平定猃狁之乱而被改封于谢。申伯是炎帝后裔,为姜姓。申伯就国前,宣王派召伯虎等大臣先灭掉谢国,在谢国旧址上营建了谢邑,作为申国的新都。任姓谢国灭亡后,国人除一部分留居当地外,大部分外逃,他们以国为氏,姓谢。公元前7世纪初,楚文王发兵攻申,灭掉姜姓申国,居于谢城之人以邑为氏,也姓谢。这样就形成了黄帝后裔和炎帝后裔两支谢氏。此外,南北朝时期卫州(今河南卫辉市)人谢偃之祖孝政,本为鲜卑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射姓、谢丘姓、商姓人有改为谢姓者;今天布依、满、壮、瑶等少数民族中有以谢为姓者。二十五、唐姓唐姓的主源有两支:一支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裔;一支出自姬姓,是唐叔虞的后裔。相传帝尧姓祁,亦曰伊祁,名放勋,谥号尧。尧在做天子前曾被封于唐(今河北唐县),故称陶唐氏或唐尧。舜承继尧天子之位后,封尧子丹朱为唐侯,在今山西冀城西建立唐国。夏代,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今河南鲁山县),刘累的后代有的仍留在唐,至商代,更名室韦氏,西周初又改为唐公。成王即位之初,唐人发生反叛,其国为周公所灭。是时,发生了“桐叶封唐”的故事,成王将唐国旧地封给其弟叔虞。后来,又改封刘累裔孙在鲁县者为唐侯,唐侯封地在今河南方城。公元前505年,唐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唐氏。这是出自祁姓之唐。叔虞封唐后被称为唐叔虞,他的嫡长子后来又被移封于晋,只有庶出子孙仍留在唐地,后来以国为氏,也姓唐。这是出自姬姓之唐。二十六、韩姓韩姓历史悠久,其最古老的渊源是华夏人文初祖黄帝。相传,黄帝娶嫘祖,生青阳和昌意,昌意居于若水,生韩流。韩流的后代以韩为姓。周灭商之后,周成王的一个弟弟分封于韩(今山西河津市东北),西周、春秋之际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后有韩武子为晋献公功臣,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市西南),子孙亦以韩为氏。一说韩武子为晋国王室后裔,食采于韩,遂以邑为氏。战国时韩、赵、魏三家分晋,韩国位列七雄之一。秦灭韩后,许多韩国故人以韩为姓。北魏孝文帝改革姓氏,将出大汗氏改为韩氏,又增加了韩姓的人口。由此可见,韩姓的来源是相当复杂的。二十七、曹姓曹姓主源有四支:其一,颛顼玄孙陆终第五子安,在禹时被封于曹(今山东定陶县一带),其后以曹为姓。其二,周武王封其弟振铎于曹。战国时,曹亡于宋,子孙有的以曹为姓。其三,周武王移封曹安的后代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市东南),战国时,邾灭于楚,国人分别以邾、曹为姓。其四,东汉中叶,大鸿胪曹嵩原姓夏侯,由于宦官曹腾收养而改姓曹。二十八、许姓许姓的鼻祖是许由。许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隐士,相传唐尧曾让天下于许由,许由辞而不受,逃至箕山(今河南登封市东南)隐居;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洗耳于颍水之旁,表示不愿当官的决心。许由死后,葬于箕山,故又称箕山为许由山。由于年代久远,许由之后的世系今已搞不清楚了。许姓来源有清晰脉络可寻的是出自炎帝裔孙、尧四岳伯夷之后的一支许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伯夷的后代文叔于许(今河南许昌县东),建立姜姓许国。春秋时期,许国在郑、楚等大国的逼迫下多次迁徙,到战国初期,许元公结为楚所灭,迁于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子孙为怀念故国,遂以国名“许”为氏。也有专家认为文叔是许由的后代。二十九、邓姓邓姓的主源出于商周时期的邓国。商代中期,商高宗武丁封其叔父(一作季父)于邓(今河南邓州市),建立侯爵邓国,赐姓曼。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异姓诸侯国中势力较为强大的一个。至春秋时期邓国南邻荆楚,受到强大的楚国的压制。公元前678年,邓国传至邓侯祁,被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姓邓。邓姓还有其他来源:相传黄帝时期就有将军邓伯温,这是史书所载最早的邓姓人物,惜其后裔无世系可考;李姓有改为邓姓的。北宋初年,南唐后主李煜的第八子李从镒,曾被封为邓王。南唐为赵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招捕南唐宗室,后李从镒被捕,其子李天和死里逃生,为避人耳目,以父亲的封号为姓,即邓姓。 三十、萧姓萧氏源出子姓,系春秋时宋国附庸萧国子孙以国为氏。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南宫万,他在公元前682年宋国攻打鲁国的战斗中被鲁国俘虏。鲁庄公囚南宫万于后宫,数月后才把他放归宋国。次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闵公的几个宠姬也在旁围观。南宫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像鲁君那样快活的!”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很不高兴,便嘲笑南宫万说:“原来我敬重你,今天,你不过是俘虏罢了。”这下触到了南宫万的痛处,他顿时恼羞成怒,抓起棋盘把宋闵公打死了。接着,一不做二不休,另立公子游为新君,宋国诸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是子姓宋国的公族子弟,名叫大心,他和诸公子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于当年冬天击杀南宫万之弟南宫牛和新君游,立闵公弟御说为君,即宋桓公。南宫万逃到陈国,被陈人用美酒灌醉囚送宋国。宋人把南宫万剁成肉酱,报了国恨家仇。大心因在平乱中有功,被封于萧地,建立萧国,称为萧叔。公元前597年,萧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姓萧。有的萧姓人亦简写为肖。延伸:皇族姓氏1黄帝,姓公孙,号轩辕,又姓姬。因为那个时候姓、氏是分开的,所以又叫有熊氏。按我估计一个姓氏就代表了一个部落,黄帝本人可能兼并或者继承了很多部落,才有这么多姓氏。2炎帝,也即神农氏,跟黄帝是亲兄弟,因为不是一个部落,却明确的说姓姜。大概是游牧部落,以放牧为生,所以养羊的女性占主导,所以姓姜。以下的三皇五帝尧舜禹,少昊,颛臾,帝喾等人都是炎黄的后人,差不多同姓了(有待考证)。3夏朝,是大禹的后代,也可以说是黄帝的后代,因为大禹姓姒,所以就应该姓这个吧。4商朝,明确的说是姓子。5周朝,姓姬,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姓氏,春秋齐国姓姜,战国是田氏齐国,晋国是周王的兄弟国,姓姬,秦国姓赢,楚国芈,后来以熊为氏。魏赵韩都是国君的姓氏。6秦朝,嬴。7汉朝,包括东汉和西汉,都是刘姓。中间有王莽的新朝8三国,曹魏,刘汉,孙吴。9两晋,司马。北方著名的有,石勒建立的后赵,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苻氏建立的前秦等等。10南北朝,南朝,宋(刘)齐梁(都是姓萧)陈(陈)北朝 北魏(拓跋,后改为元),东魏,西魏(都是姓元),北齐(高),北周(宇文)11隋朝(杨)12唐朝(李),中间有著名的武则天建立的周朝,黄巢建立的大齐等,都不是正统。13五代十国,比较乱,主要说五代吧,后梁(朱),后唐(李),后晋(石),后汉(刘),后周(郭,柴)。十国里有前蜀(王),后蜀(孟),南唐(李),南汉(刘),吴越(钱),北汉(刘),闽越(王),荆南(高)等14宋朝(赵),西夏(李),辽国(耶律)金(完颜)15元朝(孛尔只斤,音译)16明(朱)17清爱新觉罗

为什么突然之间觉得rng好像得罪了全世界的所有人?

首先题主这个问题好像太偏激

接着在来说下RNG皇族战队的历史吧。2012年皇族电子竞技俱乐部成立,至今旗下拥有英雄联盟,Dota2,王者荣耀,和平精英,QQ飞车,绝地求生,炉石传说,守望先锋等分部。

成立当年2012年,皇族LOL战队就拿下TGA亚军,GUNNAR杯冠军。2013年,一匹黑马之姿闯入全球总决赛并于决赛惜败SKT战队。2014年同样闯入全球总决赛并于决赛惜败SSW战队。这是皇族战队离冠军最近的两次。2015经过几番周折改名RNG战队保留了LPL的席位,那年是低谷。2016年卷土重来拿下春季赛、夏季赛双亚军,以积分最高进入全球总决赛,但在淘汰赛1:3败给老对手SKT战队。2017年同样拿下春夏赛季双亚军,但剧本是那么的相似,在半决赛败给老对手SKT战队。2018年是RNG战队振奋人心的一年,拿下春夏赛季双冠,MSI冠军,德杯冠军,亚洲对抗赛冠军,但命运是那么的不公,他们有一次倒在了全球总决赛,在8强赛不敌G2战队,那一年是开心伴随着伤心的一年。2019在全球总决赛止步16强。

纵观这几年,皇族战队可以说是高开低走,S赛的双亚军给这支队伍带来了很高的厚望,但终究还是抵不过命运。再看2018年,可以说是最可惜的一年,差一个全球总决赛冠军就大满贯,可仿佛命运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在8强赛输给了一个最不该输的对手,或许在那一刻RNG战队得罪了天下所有的人,所有关注喜爱这支队伍的人。有人在输的那一刻感叹说,我的青春结束了;有的生气说,RNG打假赛;有的理智说,RNG轻敌了;有的嘲讽说,RNG不愧内战幻神;有的安慰说,加油明年再来。。。可是我却心里五味杂陈,那一刻RNG战队仿佛在与世界为敌,至今想起那个画面,心里久久还是不能平静。

我突然能理解题主问的问题那么偏激了,爱之深恨之切,突然之间觉得RNG得罪天下所有的人了。但不管怎样,依然感谢那一年它带给我们所有的快乐与惊喜,期待一次金色的雨!

2018年夏季赛夺冠

2018年季中邀请赛夺冠

皇族永不言弃

红楼梦中秦可卿风姿绰约?

《红楼梦》中秦可卿风姿绰约,为何要委身自己的公公?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把假的说成真的,真的还是假的。把没有的,说成有,没有还是没有。书到心融真有味,事非身历且休言。我对《红楼梦》这本书,一知半解,走马观花,草率地读过,只能说,略知一二,但我觉得,这样说,对秦可卿有失公道,甚至亵渎。心里过意不去,我也趁个热闹,说几句:

第一,秦可卿与公公的乱伦没有真凭实据,只是凭家人焦大醉酒后,,胡言乱语,在被贾蓉命人按倒捆绑,拖往马圈里时,说出来的。“每日家偷鸡摸狗,爬灰的爬灰,养小叔的养小叔。。。”宝玉在车上见这般醉闹,倒也有趣,因问凤姐道:“姐姐你听他说,爬灰的爬灰,什么是爬灰?”凤姐听了,连忙立眉嗔目断喝道:“少胡说,那是醉汉嘴里混吣!。。。”主要的证据也就是这么多,醉汉胡闹,道听途说,似有非有,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第二,秦可卿是《红楼梦》金陵十二第一钗,其美貌无可比拟,秦可卿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笔下,是个极品女子。其袅娜风流在黛玉之上,鲜艳妩媚在宝钗之上。贵妃见到失色,西施遇到躲避。她是警幻仙姑的妹妹,又是贾宝玉的梦中情人。贾宝玉在秦可卿的温香梦幻,柔情缱绻,软语温存中,破了童子功,初试风雨情。。。

第三,秦可卿不仅容颜逆天,美不可言,妙不可述,而且在世事人情,尊老爱幼,料理家务。。各方面,情真意切,胜称一流。贾母夸她,孙子中间第一人,让她办事最可靠。婆婆夸她如女儿般怜爱,公公叹息绝无后来人。。。这样一个美人,一个好人,人见人爱,人人夸奖,给扣上一顶与公公乱伦的污点,让人不能接受,更不能理解。

第四,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秦可卿即便是如焦大所言,与公公有染。在我心里那也是,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反正我是很同情,不要污点给可卿。

历史上大清帝国灭亡后?

满族人无疑在中国近代史上引人注目。即便到了现在,满族依然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数量第二。

自清帝国1664年入关,满族人就开始了对全国的统治。

要说清帝国早中期,满族人还是比较彪悍,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数十倍于自身人口的华夏民族外,对外的扩张和守护也充分证明了这个民族的强悍。

在清帝国早中期,无论是在对葛尔丹叛乱、沙俄挑衅,还是英帝国对西藏的企图,满族人都是绝对的战争主力。那时候满清政府还不太相信汉人。

那时候满人个个趾高气扬,只有骄傲这个词配得上。

但是到了满清后期,逐渐显现出满清八旗制度的社会问题。

清代满族人入关以后,采取的是旗饷制,饷银和日常生活吃的大米,都是由政府配发。所以在清政府掌权时期,满人的生活依靠基本上就是政府的发放的福利。

政府福利这么高,所以就曾经发生部分汉人借着军功,也要求加入满籍贯的事例,连老祖宗也不要了。毕竟在当时,这可是个正真的铁饭碗。

饭碗是有了,可碗里的饭就不能太讲究了。

满人八旗制度的规定,满人是不允许从事工商业,以及最基础的农业生产来维持生计。

国家给你白吃供着,你就不要到处乱跑添乱。

但国家依照什么来给满人发放福利呢?

是按照满人的兵丁名额来发放,也就是军饷。一开始是满人家庭三丁抽一,还过的不错。后来由于满人人口激增,而国家又不需要增长兵员,变成五丁抽一,再后来变成十五丁抽一。

想想看,当时一个当兵的要养活多少人?铁饭碗里的饭估计已经是杂粮剩饭了。

所以说满人的生存状况在清中后期在质量上极速下降。并不是清政府下台后才开始。

到了二十世纪初期,国内打着驱除鞑虏的口号进行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对待曾经骑在头上的满人,大都是恨之入骨。

你不用上班劳动,还有铁饭碗?当然要砸了你的饭碗。

结果满人生存一下子没了着落。

家里有点底子的可以卖点家底,字画古董,桌椅板凳,再不行了就卖房子,总之开始坐吃山空。

家里本来就吃窝窝头的,这下子更是雪上加霜,本来就靠政府的基本补贴生活,现在没了!

补贴是没了,然而却也解放了底层的满人同胞,对满人之前的那些规定自然也就没了。自力更生才是硬道理。

于是出现过北京“铁帽子王拉洋车”的事情。而更多的满人开始玩个杂耍,街头卖艺。或者编个竹编,做个木工等。生活非常不容易。

那一般人就问了,全国老百姓不都这样讨生活吗,为什么满人就比较惨呢?

那是因为在当时,民族仇恨随着满清政府结束,转变为了民族歧视。只要是满人,没有正经商行、工厂雇佣。

导致很多满人不得不隐藏身份,说自己是汉人,连姓都要改了。

这真是风水轮流转。

满清的宗人府是干什么的?

提到宗人府,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恐怕都是清宫戏里的“圈禁宗人府”。实际上,宗人府并不是满清特有的东西,早在明朝便已经出现了。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仿照历朝历代管理宗室事务的机构设置了大宗正院,以管理宗室相关事务。洪武二十二年,明太祖改大宗正院为宗人府,宗人府首次登上历史舞台。换言之,宗人府这个机构实际上历朝历代早已存在,只不过名称各异,明太祖最终将它定名为了宗人府而已。

满清入关之后,在很多方面沿袭了明制,宗人府便是其中之一。顺治九年,清朝正式设置宗人府编制。明朝的宗人府主要管理对象是宗室,清朝基本上差不多,但是略有区别。明朝只要是老朱家的后代,哪怕是明德祖朱百六兄弟的后代,只要世系清楚,都算作宗室并享受相关待遇,明太祖甚至把自己大爷朱五一的两个孙子都封为了郡王(高沙王、宝应王)!至于原因嘛,因为出身赤贫、加之元末的灾荒和战乱,老朱家本就人丁稀疏、没几个活下来的,能照顾的就都照顾照顾吧。

满清则完全不同,爱新觉罗家族是建州女真的世袭奴隶主家族,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历代祖先基本上都是妻妾成群、儿女遍地!到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时,实际上爱新觉罗家族的人口已经非常多了,清太宗想照顾恐怕也照顾不来。为了减轻财政负担,清太宗对爱新觉罗家族依照血缘远近进行了二次分类。将自己祖父清显祖塔克世的后代称为宗室,享受宗室待遇;而将曾祖父清景祖觉昌安兄弟六人(史称“六祖”)的其他后代称为觉罗,待遇要远比宗室低得多!至于清景祖觉昌安的叔伯及其后代、以及更远支的同宗亲戚,已经出了“五服”,清太宗索性不认账了!实际上,清朝的宗人府所管理的对象只是清景祖觉昌安兄弟六人的后代,即所谓宗室和觉罗,并不涵盖整个爱新觉罗家族。

满清宗人府的一个最主要职能就是编纂皇室家谱,也就是所谓的玉牒。记录宗室子女的名字、嫡庶之别、爵位、生卒年月、谥号及婚丧嫁娶等事件。说白了就是明确血统,这到底是不是我们爱新觉罗家的种!直到伪满洲国时期,清逊帝溥仪还组织编纂一次玉牒,此次编纂也成了清王朝最后一次对玉牒的修订。除此之外,清王朝宗室、觉罗人数众多,谁有事都直接找皇帝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毕竟是自家人,皇帝也不能置之不理吧?于是,宗人府便成为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机构,宗室、觉罗有什么事情,可以通过宗人府表达,皇帝有什么事情也通过宗人府转达。这其中涉及的奖赏、处分等等,由宗人府登记造册,形成档案。

除了以上这些职能,宗人府还有一个重要职能,那就是给宗室、觉罗们发工资!尤其是宗室,清朝规定,宗室黄带子不能从事士农工商等各行各业。换言之,他们只能靠国家养着,按照不同的爵位由国家统一发工资。清朝对于觉罗的限制相对弱一些,但是这些“天潢贵胄”们似乎也没几个愿意自己种地打粮的,都等着国家发工资呢……可是,给宗室、觉罗们发工资是自己家的事,让户部代劳显然是不太合适的,这个活儿自然就落在了宗人府的头上。此外,皇帝给宗室、觉罗的赏赐什么的,也都是通过宗人府兑现,而不是经过国家财政机关——户部。

最后,宗人府还有一个重要职能,那就是司法职能。宗室、觉罗作为爱新觉罗家族的自家人,是拥有司法特权的,国家司法机关无权处置他们,这也就是晚清那些提笼架鹰的黄带子们叫嚣“杀人玩儿”的底气所在!原因很简单,国家司法机关管不了他们,杀了人也只能把他们移交宗人府。到了宗人府,这些黄带子们实际上就等于进了保险箱。除了谋逆等重罪,宗人府理论上是不会判宗室、觉罗死刑的,充其量就是圈禁或者流放。圈禁无非就是失去自由,依然好吃好喝伺候着。至于流放,哪里是什么流放!到了地方,当地还得给他们建房子、分田地,这些被流放的宗室、觉罗等于是换了个地方继续作威作福而已。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的那位“金大烟袋”大概其就属于这类人的后代。虽然爵位没了,人也迁到了地处大西北的兰州城,但他们依然是黄带子、是爷,依然可以横行乡里!

说到“金大烟袋”就不得不说一说宗室、觉罗犯罪受罚的另一个问题了,那就是黜宗室、黜觉罗了。在很多人看来,被革去宗室黄带子或者觉罗红带子,不就等于是贬为庶民了吗?您想多了!怎么可能?清朝的宗室被革去黄带子之后并不是贬为庶民,仅仅是降为觉罗待遇,仍然可以系红带子、拥有觉罗一般的特权。而且,身份依然高于觉罗,他们的名字入册的依然是玉牒黄册,只不过注明是革除宗室红带子,列于玉牒黄册之末。但是,无论怎么说,他们依然是所谓“天潢贵胄”。觉罗与宗室大致相同,只不过被革除红带子的觉罗要改系紫带子,依然是拥有特权并可以被载入玉牒红册的,根本不是什么庶民!

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https://www.sdsyysh.com/cfpaiweihao-7485.html
1.文章若无特殊说明,均属本站原创,若转载文章请于作者联系。
2.本站除部分作品系原创外,其余均来自网络或其它渠道,本站保留其原作者的著作权!如有侵权,请与站长联系!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