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CF小号 正文

微子基金(为什么至今中国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无缘呢)

CF小号 126

微子基金,为什么至今中国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无缘呢?

1.作者提出的题目为伪命题!

2.世界上至今没有一个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诺贝尔基金及评奖委员会至今也未设立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3.中国著名中医药学家屠呦呦教授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4.中国人莫过渡崇拜西方科学价值观的诺奖,诺贝尔经济学奖并没有解决人类的贫困问题,诺贝尔科学奖却依然无法证明相对论的正确与否,也无法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危害问题,而诺贝尔和平奖却成为了历史的笑柄!

5.诺奖并不是科学的唯一标准,中国的科研和创新并不是以获得诺奖为终极目标!

6.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崛起绝对不是依赖于西方国家和瑞典皇家科学院所颁发的诺贝尔奖!中国的两弹一星、杂交水稻技术和载人航天技术就是最好的证明!在中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科技工作者所取得的成就已为全世界瞩目。然而,学术界的急功近利和科研作风浮躁时常饱受诟病。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及科技的进步,中国的基础研究必将迎来科学的春天,中国也必将成世界的科技强国!

7.目前中国设立有最高科学技术奖和未来科学大奖,都不亚于诺奖。 再则诺奖中缺少工程技术奖、数学奖、建筑设计奖、计算机科学奖、航空航天奖、量子物理学奖、深海探测奖、地球物理学奖等! 中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对世界科学的贡献巨大。

8.中国在深海探测、运载火箭和载人航天技术、数学、跨海大桥建筑设计、髙铁工程设计、激光武器技术、可控核聚变技术、髙超音速导弹、中段反导技术、超级计算机、空间科学、未来先进核裂变能、铁基超导材料保持国际最高转变温度、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多光子纠缠世界领先、中微子振荡模式、干细胞、利用体细胞克隆猕猴等取得重要原创性突破,悟空、墨子、慧眼、碳卫星等系列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上海光源工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等装置和科研领域取得了众多世界首创,比如: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应对SARS病毒的重大传染病防控技术、北京正负电子首次对撞 、载人潜水蛟龙号潜下7020米深度、天河二号获全球超级计算机冠军、运载火箭和载人航天技术、首次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北斗系统全球组网成功、长征六号创1箭20星纪录、首次发现外尔费米子、首次自驱动可变形液态金属机器、干细胞和再生医学、永磁高铁牵引系统试验成功、黑洞高速喷射物质新模式、首次发现带双电荷的双粲重子、中国髙铁工程设计与运营、全球首台光量子计算机、全球首台25MeV质子直线加速器、FAST首次发现44颗脉冲星等等!

微子基金(为什么至今中国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无缘呢)

你觉得下一个类似相对论的科学理论或类似爱因斯坦的科学家什么时候才能出现?

答:个人觉得会在本世纪出现,其实已经有理论在逐渐向终极理论靠拢了。

纵观整个科学的发展史,每一次科学革命都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科学技术和科学理论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激发更高层次的理论诞生。

比如牛顿力学诞生前,占星学家迫切希望行星运动规律得到更本质的解释,哲学家希望有一套解释事物发展的法则。

在牛顿出现之前,伽利略总结得到了惯性定律,开普勒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行星的运动数据被人类掌握,但是缺乏一套解释天体运动本质的理论,这时候牛顿力学孕育而生。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也有着不可或缺背景,比如迈克尔逊-莫雷的光速不变实验、光电效应、原子模型、黑体辐射等等。

正是这些问题,逐渐引出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已经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但是实际当中还是存在许多问题。

比如:

(1)暗物质和暗能量是何物?

(2)黑洞内部的物理规律是什么?

(3)量子纠缠的本质是什么?

(4)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

(5)宇宙命运如何?

……

这一系列的问题,在现有科学体系下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相信在将来必定会诞生全新的理论,使这些问题通通得到解决。

如果有幸,或许在21世纪,就能出现一次物理学的革命;比如上世纪末诞生的超弦理论,就被认为是终极理论的候选者之一,只不过超弦理论过于艰深,理论发展和完善还需要时间。

好啦!我的内容就到这里,喜欢我们文章的读者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我们——艾伯史密斯!

对我国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有哪些?

对我国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有哪些?这个问题有点大。为中国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很多,随便列举也有几百个以上。我们可以列举几个领域的,第一个军工领域,第二个基础物理理论领域,第三个农业领域,第四个生物或者医药学领域,第五个应用技术领域。

第一个,军工领域。代表人物是“氢弹之父”于敏。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10倍以上,是国家战略的利剑。于敏就是研制氢弹的关键人物。由于于敏在核工业上的贡献,被授予了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于敏的主要成就是,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早在第一代核武器的研制过程中,国防科工委和二机部就提出了研制第二代核武器的任务,并指示要采用先进技术,以高比当量、小型化作为第二代战略核武器发展的核心,同时研制中子弹。于敏深知能在业务上把关拍板的业务领导只有他一个人,所以他决定把这个工作做好。1980年,于敏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院的副院长兼核武器理论研究所(即理论部)的所长。于敏全身心地投入到第二代核武器的研制中,领导和组织大家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把我国的核武器推向新的发展阶段,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于敏的领导下,经过有关科研人员的努力拼搏,80年代终于完成了突破新型初级小型化原理的任务。

第二个,基础物理理论领域。代表人物是翁征宇。翁征宇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科学突破奖”评委,主攻方向是凝聚态物理,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先生曾经评价说:"他是高温超导领域里做得最成功的年轻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杨振宁高度评价了他,“在物理方面,(清华大学高等学术)中心目前只有一个教授,叫翁征宇,他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毕业到美国去读博士学位后回来的,他在凝聚态物理方面的工作做得非常好。”1987年,翁征宇在中国科大获得了理学博士学位,1986-1987年,他在美国德州高温超导中心,从事强关联电子系统、超导电性、金属-绝缘体转变和局域化理论、量子Hall效应等研究工作。1999年起,翁征宇担任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截至2004年,他的研究论文已经被SCI收录65篇,他引280次,在高温超导研究领域已经形成全新理论体系,是被世界著名同行看好的一位颇具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2004年,翁征宇获批成为"杨振宁讲座基金"的第一位"杨振宁讲座教授"。2017年1月14日,清华大学前沿物理论坛召开,群星闪耀,翁征宇教授在论坛上介绍了他在量子霍尔效应、拓扑物态和高温超导领域中的最前沿科研成果。

第三个,生物农业领域。代表人物是黄大昉。黄大昉是中国转基因研究领域的优秀科学家之一。他是中国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导,曾以访问科学家身份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工作3年,1986―1988年和1992年曾以访问科学家身份赴美国康奈尔大学从事微生物分子遗传研究,1995年―2005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农业部农作物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转基因技术是一项造福人类的伟大技术,安全性在科学界得到了共识。转基因技术有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农药使用,增强人体体质,增强营养,减少病虫害,固氮,减少水源污染,维护人体健康等等一系列益处。黄大昉是这一科学领域的专家之一,为中国人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饶毅教授其实脾气很坏)

第四个生物或者医药学领域。代表人物是施一公和饶毅。施一公,是海归科学家的代表人物,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清华大学副校长。2017年9月9日,施一公荣获“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并获得获得100万美元奖金。施一公是很多科学爱好者心目中的“男神”,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实施一公是很讨厌他这个专业的,却获得了这样大的成就,成为中国最出色的科学家。这真是一种讽刺。饶毅,是和施一公一起回国的科学家,曾经担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由于他更喜欢说话,性格耿直,脾气很臭,得罪了一些人,所以评选院士的时候被刷了下来。此公一怒之下,宣布永远不参加院士评选。我个人觉得他这一举动有所草率。饶毅也是积极宣传和推广转基因技术,还担任了《知识分子》的主编之一,在科普界有很大的贡献。饶毅现在担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未来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

第五个应用技术领域。代表人物是王选。王选是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也有人赞誉王选是“当代的毕昇”。由于王选在激光照排领域的巨大贡献,他获得了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为什么说标准模型不是宇宙的全部?

标准模型是描述三大自然力和基本粒子的物理理论。

2013年3月14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公开确认:新发现的126 GeV基本粒子就是长久以来我们寻找的希格斯玻色子,至此我们已经探测到了有史以来粒子物理理论所预测的每一个粒子。

换句话说,除非我们现在发现标准模型中的“粒子”根本不是基本粒子,或者更严重一点,有证据表明我们对质量的起源和物质本质的理解存在还不知道的错误!否则我们目前建立的标准模型就是正确的,我们可以继续沿着这条路往下走!

但这绝不等同于说“标准模型就是一切”。恰恰相反,大量的观测结果清楚地表明,宇宙中存在比标准模型中的夸克、轻子和玻色子更多的粒子还没有被发现。我们的标准模型并不完善,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超越标准模型的五大物理线索吧!这五个问题也是目前没有解决的物理学前沿问题。

暗物质问题

从结构形成到相互碰撞的星系团,从引力透镜到大爆炸核合成,从重子声波振荡到宇宙微波背景下的各向异性,很明显,正常物质(由标准模型粒子构成的物质)只占宇宙总质量的15%左右。缺失的物质根本就没有那些强或电磁相互作用,而且发现的中微子,它的质量还不足以解释大约1%的缺失物质。

然而,当我们观测引力对宇宙的影响时,这些暗物质不像标准模型中所有带电和中性粒子那样会与光子发生相互作用。

暗物质聚集的方式强烈地表明了它是一种超出标准模型的有质量粒子。它的性质究竟是什么,目前在物理学中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虽然现在是出现了很多候选者,但是没有一种粒子能凭借一己之力承担暗物质这个重任。

至少有一点我们相当确定,那就是在标准模型中所有的粒子都不是暗物质粒子!

巨大的中微子(跷跷板粒子)

根据标准模型,粒子既可以是无质量,比如光子和胶子;也可以与希格斯场发生耦合来获得质量。耦合是有一定范围,所以我们得到了像电子一样轻的粒子,只有1GeV/c ²的0.05%(其中质子的质量是0.938GeV/c ²)和顶夸克一样重,然后是中微子。

在过去的十年中,人们发现中微子的质量受到了限制(通过中微子振荡),中微子的质量非常低,但肯定不是零,这是为什么呢?目前一般的解释方法为“翘翘板机制”,这个机制通过引入额外的,非常重的粒子:惰性中微子(可能是标准模型粒子质量的十亿或一万亿倍),惰性中微子是标准模型的延伸;如果没有惰性中微子,中微子的微小质量(只有电子质量的十亿分之一)是完全无法解释的。无论跷跷板型粒子是否存在,或者是否有其他的解释,这种引入的巨大中微子在某种程度上是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学的象征。

缺乏强CP对称破缺的问题C-对称破缺、P对称破缺和CP-对称破缺,C代表电荷共轭(意思是用反粒子替换所有的粒子,所有的反粒子用粒子替换),P代表奇偶性( 意思是取镜像,也就是左右彼此互换)。从理论上讲,如果对粒子施加对称和物理定律,并且所有物理现象保持不变,那么C和P是守恒的,或对称。如果你同时施加两种对称,并且所有物理现象还是保持不变,那么CP是守恒的,或对称。

在自然界中,有这样一个对称性破缺的例子,在弱相互作用(由w和z玻色子介导的相互作用)中,存在违反CP对称的问题。

事实上,违反CP对称确实发生在弱相互作用中(并且已经在多个实验中得到了测量),同样地,标准模型中也没有禁止在强相互作用中发生违反CP对称现象。但是这个现象在强相互作用中观测到的和预期值相差甚远。

那么为什么宇宙早期的正物质会多于反物质呢?这个问题为什么现在还解决不了?原因就在于标准模型中缺乏违反强CP对称的粒子!现有的违反对称的粒子不足以解释正反物质的比例。

这说明标准模型中还缺乏像这样的粒子,这个粒子也有可能解决暗物质的问题!无论如何分析,标准模型都不能解释所观察到的强CP违反的缺乏,我们需要新的粒子,或者需要新的物理理论来解释它。

标准模型没有容纳广义相对论(引力没有被量化)

标准模型没有将引力相互作用纳入其中。我们目前最好的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在极大的引力场或极小的距离下表现的毫无意义;广义相对论创造的奇点表明物理学在那里将会崩溃。为了解释奇点里面发生了什么,我们就需要一个更完整的引力理论,或者说是量子引力理论。

目前,我们还不知道如何建立量子引力的理论。弦理论是所有理论中最有可能的(也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对策),但所有的可能性的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新粒子:一种无质量、自旋为2的引力子。

这可能是标准模型之外最难以捉摸的粒子,但有如果想量化引力,这种粒子一天不找到都不可能。

正反物质不对称

在宇宙中,为什么物质比反物质多,这可能也涉及到标准模型之外的新粒子,就像上文说的,缺乏违反强CP对称的粒子,或者存在破坏重子数守恒的相互作用。

总结

现在,以上的问题很有可能是相互关联的,甚至可能只需要一两个新粒子或一些新的物理知识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这些新粒子和新物理知识将产生更多的理论来超越标准模型。

标准模型之外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与暗能量有关的粒子,可能存在磁单极子、前子(组成夸克和轻子的较小粒子)。这一切的一切说明标准模型并不是宇宙的全部。

李政道是怎样成为科学大师的?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

[1]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扑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

[2]

1957年,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3]1985年,他又倡导成立了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并担任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顾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6年,他争取到意大利的经费,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创立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并担任主任。其后,成立了在浙江大学的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和在复旦大学的李政道实验物理中心。

[4]2018年4月7日,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

[5]

2004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名誉主任。2006年至今任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6] 2016年获得“2015中华文化人物”荣誉。

[7]中文名

李政道

外文名

Tsung-Dao Lee

国籍

美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上海

人物关系

秦惠箬

妻子

秦惠箬

妻子

李中清

儿子

吴瑞

学生

吴大猷

老师

束星北

老师

人物经历

1926年李政道出生于上海。

1943年在江西联合中学毕业。

〔8〕学术活动

1943年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由此走上物理学之路,师从束星北、王淦昌等教授。

1944年转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大学。

1946年经吴大猷教授推荐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

1950年6月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天文系助理研究员,从事流体力学的湍流、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

1950年-1951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研究员和讲师。

1951年-1953年成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员。

1953-1960年历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的研究。三年后,29岁的李政道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他开辟了弱作用中的对称破缺、高能中微子物理以及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物理等科学研究领域。

1956年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1956年与杨振宁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8年与杨振宁、吴健雄同获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奖,并被授于普林斯顿大学物理荣誉博士学位。

1960年-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

1961年受推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3年-1964年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964年-1984年任哥伦比亚大学费米物理讲座教授。

1970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1984年回国参加第十六届中研院院士会议。

1986年出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终身主任;并担任北京现代物理学研究中心主任。12月,哥大为李政道举行六十大寿庆典

1988年在北京主持召开同步辐射应用国际讨论会。

1984年他获得全校级教授(UniversityProfessor)这一最高职称,至今仍是哥伦比亚大学在科学研究上最活跃的教授之一。他的兴趣转向高温超导波色子特性、中微子映射矩阵,以及解薛定谔方程的新途径的研究。

1986年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主任。

1986年任北京现代物理中心主任。

朱镕基、温家宝同志接见李政道

1988年任浙江现代物理中心主任。

1997年-2003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主任。

2004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1990年成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董事会成员。

2004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2006年至今任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2018年任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

人物轶事

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出资30万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秦惠(竹君)的名义设立了“中国大学生科研辅助基金”,资助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苏州大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新增)的本科生从事科研辅助工作。李政道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科学事业后继有人,实乃用心良苦,竭尽全力。

人物贡献

李政道的研究领域很宽,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颇有建树。

李政道

1949年与罗森布拉斯和杨振宁合作提出普适费米弱作用和中间玻色子的存在。1951年提出水力学中二维空间没有湍流。1952年与派尼斯合作研究固体物理中极化子的构造。1954年发表了量子场论中的著名的"李模型"理论。

1957年与奥赫梅和杨振宁合作提出电荷共轭不守恒和时间不反演的可能性。1959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硬球玻色气体的分子动理论,对研究氦Ⅱ的超流动性作出了贡献。1962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带电矢量介子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等!是我国重要人员。

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https://www.sdsyysh.com/cfpaiweihao-911.html
1.文章若无特殊说明,均属本站原创,若转载文章请于作者联系。
2.本站除部分作品系原创外,其余均来自网络或其它渠道,本站保留其原作者的著作权!如有侵权,请与站长联系!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