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雨季持续了多少年?一篇文章让你看懂这段气候异常。

最近闲下来,就想自己捣鼓点东西。之前看一些杂书,老提到隋唐那会儿气候怎么怎么一片盛世景象。但我总觉得没那么简单,历史哪有那么平顺的。就起个念头,想自己动手扒拉一下,看看那几百年是不是真那么风调雨顺,尤其是下雨发水这事儿。
说干就干,我把这事儿就叫做“隋唐雨季”实践,听着挺有感觉的。也没啥高深的方法,就是笨办法,找资料,做记录。
翻箱倒柜找材料
第一步就是找书看。我没去看那些高深的论文,就找些大家常提的基础史料。比如司马光那本厚厚的《资治通鉴》,还有《旧唐书》、《新唐书》这些。我知道这些书里肯定有关于灾害的记录,关键是怎么找出来,怎么看。
我弄个大笔记本,一支笔,就这么开始。对着书的目录和纪年,一页一页地翻。主要盯着几个字眼:“雨”、“水”、“霖”、“涝”、“旱”、“灾”等等。看到相关的,就赶紧抄下来,记下年份、地点、大概情况。
这活儿比想象中枯燥多。
- 有时候翻半天,啥都没有,全是打仗、人事变动。
- 有时候一下子冒出来好几条,手忙脚乱地记。
- 记录的详细程度也不一样,有的就几个字“某地大水”,有的稍微详细点,说冲毁多少房屋田地。
就这么着,断断续续弄差不多两三个星期。每天晚上吃完饭,就坐那儿翻书、抄写。眼睛都快看花。
整理那些零碎记录
抄一堆东西下来,本子都快写满。看着乱糟糟的笔记,头都大。光抄下来不行,得整理整理,自己才看得明白。
我试着用最简单的办法,按时间顺序。隋朝的放一块儿,唐朝的放一块儿。然后,再细分,比如哪年哪月,哪里发生水灾,哪里又是大旱。我还特意把跟“雨水过多”相关的记录用红笔标出来,旱灾用蓝笔。
整理过程中,确实发现不少有意思的地方:
- 确实,总体感觉隋唐那会儿比现在暖和,有些记录里提到冬天不冷,甚至长安冬天都没冰雪,还能种橘子树啥的,这跟我之前看的说法差不多。
- 但是!这并不代表就没灾害。恰恰相反,水灾、旱灾的记录一点不少。尤其是大雨、连日降雨造成的洪涝,在《资治通鉴》里提到很多次。有时候甚至是连续几年都有地方闹水灾。
- 关中地区,就是当时的京畿之地,旱涝都挺频繁的。这让我有点意外,我原以为首都会选在风调雨顺的地方。
感觉就像,虽然平均气温高,整体暖和,但极端天气,特别是大雨倾盆(雨季)和长期干旱,也时常发生。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温暖期”里的波动。
小结一下我的“实践”
搞完这些,看着整理出来的几页纸,虽然不成体系,也没啥学术价值,但心里挺踏实的。这就是我自己一步步翻书、记录、整理出来的东西。没靠别人喂给我
为啥叫“隋唐雨季”?一来是我这回重点关注的就是“雨水”方面的事儿,二来是感觉那个时代的气候,就像一个漫长的季节,虽然底色是温暖的,但时不时就会来一阵猛烈的“雨”(灾害),影响挺大的。这个“实践”过程,对我来说,也像经历一个“雨季”,从一开始的模糊想法,到中间翻书的枯燥,再到整理出一点头绪,挺有意思的。
这就是我这回“隋唐雨季”实践的全过程。挺简单的,就是个体力活加点耐心。但自己动手做一遍,感觉就是不一样。分享给大家,也就是图一乐,没啥高深的。